
在安靜的老北京胡同里設計一隅小酒館。本案位于五道街胡同,位于大柵欄地區(qū)西南部,東北至西南走向。此街明代稱五道廟,五道廟建于萬歷三十五年,明兵部尚書王象乾稱此地為正陽、宣武二門之”龍脈交通車馬輻輳之地”,應以廟鎮(zhèn)之。
原生場地是一個面朝南新華街的合院。從狹窄的入口通行,空間關系是北京傳統四合院的簡化版,我們對院子做了重新解構——盡管原有的空間屬性是全封閉的,設計師希望仍然保持疏密有序的感覺,因此將封閉的院子做得盡量通透、明亮。我們注重進入內庭院后的感受,來訪者所見皆是自己視野內的建筑,這是貫穿在設計過程中的邏輯,既需要有一定的透氣感,也要保證私密性。
入口處呈L型通向院落內部,為避免厚重墻體帶來的沉悶感,在訪客視野所及處嵌入一面落地玻璃墻,一方面增加照明,另一方面內景隨著人的移動而時隱時現,有控制地一點一點地讓人看到景觀,循序漸進地創(chuàng)造空間的序列。過渡空間的納入成為建筑整體構成的一部分,協同塑造建筑形態(tài),豐富虛實對比,天花保留建筑場地中駁舊的肌理材質,并且形成入口灰空間,滿足室內外空間的良好過渡。在空間之中通過材料的解構,進行交疊、重組。
拾級而下,抵達院落內部,中庭是合院這種建筑類型的趣味所在。在維持已有房屋結構不變的條件下,使用材質和形狀來對應歷史,同時根據材料特性調整形式和比例,把握其粗糙程度和時代感。通過局部關系的調整而改變院落空間的氛圍并滿足多樣的使用,讓老舊能夠與時俱進的融入到當代城市生活之中。
室內、建筑與自然在相互界定中融會貫通,形成一個可以相互滲透的空間結構。我們對原有院落中的墻面、門窗、屋架、鋪地等構造系統進行了整理與修復。設計建設過程中避免使用與地域及歷史時代不相符的現代工業(yè)材料和處理方式,在此基礎上,把通透屬性的落地玻璃墻嵌入磚混結構的承重柱里,使得室內外動靜的變化隨時保持著溝通與互動。
以構造交互、流動的空間內外部關系,來加深場地本身給予人通達五感的多樣體驗,并以此形成了空間內部的敘事邏輯。樸色砂石地面和基座連成一體,能讓雨水快速流走并保持室內干燥。鏡面池和山石的放置借助了庭院山水中的概念:依山傍水房樹間,行也安然,坐也安然。
圍合空間形成大隱于市的院子,使得室內空間的公共活動可以進行適度的外部延伸,而后通向空間的出口。內與外,是互為關聯的一體,房也是院,院也是房。從改造到新建,我們對城市的任何想象都是基于主觀意識建立與現實之間的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