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沿著山路穿過村莊,穿過群山,山路勾畫出了村莊的輪廓,也指引著路人闖入了他鄉,走到路的盡頭,白房子浮出路面,四面環山,山形像張開翅膀的鳳凰,幾又方民宿借著拆開“鳳”字而得名。
業主作為“新村民”,之前把這里作為和朋友周末短暫避世的落腳點,是轉完山喝過酒可以小憩的所在,但入世越久越想親近這座山,何不把他鄉變故鄉,也邀請更多的人來山里“享天倫之歡、盡躬耕之力、得東籬之趣”。拆除新建便提上日程。
對我們而言,當下的自宅和民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,兩者的尺度賦予建筑完全不同的屬性,怎樣在糅合業主自住訴求的同時又能滿足對外經營的需求,怎樣把同一塊場地中不同時間的生活狀態,融合到建筑空間中去,這不僅是民宿與自宅之間開放與私密的區別,也是對“分與合”的人際關系的思索。
為了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,我們結合功能與場地將建筑主體分為三個白色極簡的體塊,構成相對獨立的生活單元,同時為了增加體塊間的趣味性,與場地設置了三種不同的關系——嵌入、漂浮與相接。反映到室內空間則是地下室、懸挑樓板、下沉休閑區。建筑體塊之間的甬道,不僅形成可供穿梭的交通空間,使每個房間都可直接抵達室外,同時體塊與場地的高差關系,甬道像“橋”一樣把使用者從場地外引入建筑內部,縱橫交錯的走廊使身處其中的人迷失在不同的水平與空間。甬道兩側的墻體框住遠處的山景以及頭頂的天空,給人一種置身峽谷之間的錯覺。
這些“橋”結合室外樓梯和功能用房的屋頂平臺既使每個體塊相互獨立、過渡,又可聯系相聚。“分與合”的生活狀態,通過建筑體塊分隔后的距離感與服務空間的整合得到回應。
體塊之間的進退變化,使室內看到不同方向的山景。登上屋頂平臺,不遠的群山亦像在俯身對望,建筑與自然的對話在山谷間娓娓道來,“我見青山多嫵媚,料青山見我亦如是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