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子,是隈研吾最喜歡運用的材料之一。早在2002年他在中國長城設計的項目——竹屋,利用竹子的靈活特性,創造了可以彎曲和展開的竹傘并填滿了室內空間,直到今天都為人們津津樂道。這種天然又輕盈的材質在隈研吾手下,幻化出無數美麗設計佳作。
如果其作品剝離了“竹”這種材質,這位材料運用界的泰斗人物又會如何選擇材料呢?
1.花崗巖的“黑色幻想”
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如同一座未來主義的文化迷宮,聳立于日本琦玉。整個項目的外立面使用了2萬片花崗巖石材,專程從中國采石場運來,它還有著自己獨特的名字:“黑色幻想”(Black Fantasy)。
這種花崗巖石材的最大特征是?黑底石面上的白色波點。建筑師還對石材的表面進行了特殊的粗糙紋理材質處理,傳達一種自然與人造和諧統一的體驗。內部空間包含博物館和圖書館兩大部分。建筑師利用六種角度各異的墻面將兩者分開,又通過一個開孔令二者呼應。
2.就地取材潛間石
草津溫泉旅館(Kusatsu Kimuraya)是一家只有1間客房的溫泉旅店。草津小鎮位于距離東京西北部約200公里處,以天然溫泉聞名。冒著熱氣的溫泉水流,從附近的草津白根山流向鎮中心的 "Yubatake",字面翻譯過來是 "熱水田"。設計師從溫泉升騰的蒸汽中汲取靈感,以?幾何形式的建筑外形,呼應溫泉蒸汽上升的柔和運動以及曲線,與之產生共鳴。
設計方案令建筑與周邊肌理形成融合,連接成三維景觀。?建筑立面特意采用了一種當地材料——淺間石Asama stone。打造出獨具個性化、有地區歸屬感的立面效果。室內繼續使用了當地材料,淺間石、水磨石、日本和紙,處處展示出本地性并在整體氛圍上突顯舒適與療愈。天花板是裸露的美麗木材,毗鄰的浴室里設有溫泉池。
3.連續瓦片屋頂創造村莊般景觀
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坐落于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。?場地曾經是山坡上的一片茶田。設計師希望建筑能與地塊產生連接,用連續的坡道來表達對土地的感知。平面布局被幾何劃分成平行四邊形的單元,以適應地形的細微變化,?每個單元都有獨立的小屋頂,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片瓦片屋頂村莊。瓦片同樣被運用于外墻壁,這些不銹鋼絲懸掛著的瓦片,為室內制造出疏密有致的魅力光影。立面和屋頂上的?舊瓦片都來自當地住宅。瓦片的尺寸不一,幫助建筑更好地融入了該地的自然環境。
在隈研吾的設計中,他用材料把當地環境和建筑以及使用者都連接了起來。
在他的建筑概念里,材料的紋理、構造和原始狀態,建造系統以及產品都可以通過展示或使用,來增添每座建筑的實用價值。
木、紙、石頭、金屬、磚瓦……隈研吾堅信:材料,在設計階段就為建筑帶來改變。
他正是利用這些材料,為建筑帶來了非凡的改變。